(写于2021年1月3日)
(2013年合影,右为本文作者王锋,左为李汉宁教授)
(注:文中主人翁,李汉宁, 书法学科教授、全国第一位中小学书法学科正高级教师、《人民日报》点赞的书法教师、深圳市首位书法学科名师、深圳市书法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中小学书法论著或教材11部,主要代表论著为《中小学书法教学法》、《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书法教育成果曾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先后两次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教育奖提名奖。微信:182839936)
我们中国人,素来讲究缘分。我与李汉宁教授,或可说是有缘之人。
一、人缘
2013年,我大学毕业来到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简称宝一外)做临聘教师。在一所拥有上百名教职工的校园,除非做行政或者资历较老,否则虽为同事,却难有产生交集的机会,更何况历史、书法这类在中小学比较“偏”的学科教师。好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体的目光总会投向感兴趣的地方,李老师当时对我就有一种吸引力。站在今天的视角回忆,当年的李老师身上有什么亮点吸引着我这位年轻人呢?
首先,李老师是位“长者”。那时的我刚出校园,对社会了解不深,因而特别喜欢与年长者相处,学习他们的人生经验,以资借鉴。在教师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宝一外初中部,李老师就是当仁不让的“长者”。为了避免引起歧义,我得对“长者”下个定义,所谓长者,指的是年龄比我这九零后大,或者社会经验比我足,长者就是老师。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含义接近。
其次,李老师是没有什么架子的“长者”。人与人交往,主观感受很重要,而第一眼感受很大程度来自对方的形象和气质。正所谓“大道至简、朴实无华”,人前的李老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很好打交道的感觉。李老师虽在他的著作中谦称“没有穿唐装布鞋,没有成为艺术家”,但是他身上却有文人的彬彬气质。说实话,今天我得感谢李老师身上没有那种强大的气场,否则作为刚毕业的看谁都是大神,看谁都得仰视的菜鸟,我是断然不敢随意与一位大学书法副教授接近攀谈的。
最难得的是,李老师是与人为善、没有什么架子的“长者”。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校园作为小社会,免不了有人情冷暖。虽然同处一所学校,教师们在身份上却有正式编制和临聘的区别,有些正编老师在临聘老师面前,自有一种优越感。但是李老师对谁都是和和气气,哪怕他当时已经是大学书法副教授、中国书协会员、出版多部著作的名师了。这些使得我与李老师接触较多,产生了交集。
作为书法教师,李老师“有教无类”,无论是谁,不管基础如何,只要对书法感兴趣,李老师都热情邀请去他办公室练一练字,面授书法知识和技巧。例如我,完全没有书法基础,虽有附庸风雅写好字的追求,但实际写的字完全上不得台面。李老师似乎从未在意这一点,几乎见面必邀请。在那装潢典雅现代的书法室练习书法的确是一种享受,墨是现磨现研,毛笔是自由挑选,纸张是任凭自取,书桌宽敞气派,座椅高低适合,空调冷暖适宜。然而我每次去练习书法,心里总免不了忐忑。书法的练习需要笔墨,我们随便巴拉几下,一叠纸张就没有了;墨开了不写完就是浪费;有时赶时间毛笔用完还不一定洗的那么干净,还得让李老师善后……总之一句话,笔墨对于书法教师犹如粮食对于农夫那么珍贵,但是在我们这些新手手里,就感觉像是糟蹋。然而李老师从没觉得我们底子差的人来练字是暴殄天物,浪费纸墨,从来没有流露不耐烦或者鄙夷的神情,总是盛情相邀,耐心指导。说实话,李老师如此一次两次可能还是场面应承,长久如此那就是与人为善之本性了。
从后文来看,或许这个善就是李老师在人生途中能够屡遇贵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善结人缘,有教无类,使得李老师高大上的书法教室并没有沦为门面摆设,而是切切实实的成为了师生练习书法的圣地。书法之外,对于为人处世,李老师也时有提点,后来我合同到期面临失业,李老师也多有劝慰,给出方法,虽只言片语,但受用无穷。以上种种,姑且称之为与李老师的人缘吧。
二、事缘
这种人缘很依赖距离,离开那个环境,缘分也容易消散。我与李老师因宝一外而缘起,理应因离开宝一外而缘灭。但是没想到缘分还在继续,我把这种缘分称之为“事缘”。所谓事缘,指的是我和李老师都是特区基础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在事业上产生了交集。限于学识和经验,李老师不经意间扮演了传道者角色,而我是学习者。联系起传道者和学习者的媒介就是李老师在朋友圈随手而写的对于人生、生活、事业、教育等的感悟。这些感悟对我很受用,因为我能从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智慧。
李老师的这些经验如果用一个词语包装一下,那就是曾经在社会上风靡许久的“成功学”。以前社会上的成功学,都是商业大佬书写,讲的是商业上的智慧,而李老师谈到的都是关于教育或教师成长的成功学。当然了,李老师讲的多偏向书法教育或者书法教师,但是教师成长路径却是有相通的地方,教育也有普遍适用的规律。
对比市场上的那些成功学,我觉得李老师的“成功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都是大实话,不像社会上那些成功学,要么乱灌鸡汤,要么言之无物,要么故意误导。而且那些成功人士讲述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要么保守秘密,要么故弄玄虚,要么避重就轻,但是李老师对于自己的名师成长之路,却是公开分享,直白如话。
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人谈成功之道,从来只谈自己创业,不谈背后资源;只谈个人奋斗,不谈时代背景;只谈明面现象,不谈背后交易等等。其实在我们中国,做人和做事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才有人事一说。人情世故和人情往来,这些本就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又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一说。对于个人的成功之路,李老师从不讳言他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贵人”,李老师应该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详谈贵人如何助力自己的“成功人士”。
以上只是李老师“成功学”的一个小小侧面,却足以以微见著,管中窥豹。不得不说,李老师的文字文章朴实、真诚,蕴含着大智慧,不乏作为前辈过来人的真知灼见,常给我们后学晚辈以启迪思考,人生成功经验倾囊相授,大方分享,这种胸襟可佩可敬。

李汉宁新著《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
三、书缘
以上这些“成功之道”,我都是从李老师微信朋友圈发的一些文章感悟而来。其实个人的成长有三大助力:良师、益友、好书。包括我的很多人,成长少人指导,发展全靠个人摸索,所以我面对李老师这样的文章如获至宝。然而朋友圈的文章毕竟是零散的,缺乏系统。幸运的是,李老师将他的“成功之道”落笔为文,编辑成书,这就是他的第十本大作——《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此书业已出版。作为该著作的首批读者,我受益良多,此姑且称之为“书缘”。
在聊一聊这本书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反映李老师在教育界业绩的关键词:书法学科教授、中小学书法正高级教师、深圳市首位书法学科名师、深圳市书法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育部考试中心硬笔书法等级考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教育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等等。说实话,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无法分辨后面那一长串名词的份量,但是正高级职称这是所有学科教师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据2018年数据,全国中小学教师正高级指标总计3604个,中小学教师总数高达973万余人,比例为10000:3,因此言之万里挑一并不为过。因此,我来评论李老师的大作,是不够资格的。于书法我是门外汉,于名师成长之路我是晚辈后学,只有中学教育,我还算是同道中人,故而斗胆谈一谈读书体会。
《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一书,作者立意为中小学书法教师乃至其他学科教师的成长成名指明路子和方法。其实类似的书籍,市面上有不少,编著者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中学教师。大学教授的著作,大多详于理论,而短于实操;很多一线名师,经验丰富,要么苦于无法通畅晓明的书写,要么提炼总结不足,无法推而广之其他学科。而李老师从一名大学书法副教授到中学书法正高级教师,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学、课程建设、学科引领等方面均有心得,才能使本书做到上述优点兼而有之。《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洋洋洒洒55万余字,包含名师申报、名师工作室创建、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网站创建、论著或教材出版、公开课与学术讲座、文稿发表、教学成果奖申报、职称申报、媒体报道与评论、学术论文范例等共13章。这些章节呈现了作者作为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理想与思考、追求与努力、经验与教训、奋斗与收获。每一章都设置了一节的篇幅谈作者的心得,然后在其他节展示原始、真实的范例材料,在范例材料的主要段落后面进行思想意图、策略方法上的说明或点评,努力提供相对完整的有一定操作性的项目模板。这使得本书具有实操性、普适性和推广性。古人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之言,今观李老师发展之路,也可谓之:李教授成就了书法教育,书法教育也成就了李教授。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书也是如此,视角不同,“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会说:“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是写给书法教师看的吧”?其实不然,本书既是书法教育界的成功学,也是中小学教师的成功学。因为它所呈现的书法教师成长的路子和方法与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美术、音乐、道法、信息等其他学科基本相通,所以完全适合这些学科的教师参考,读者范围可以说是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本书为名师发展提供了十分详实具体的路径,小到提问答辩,大到课题申报,名师的心路历程,成功之法,失败之由,真实展现,其中精华,全靠读者领会汲取。
本书通读下来,本人窃以为序言乃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是李汉宁教授前半生书法教育和学术经验的高度总结,读者可以反复阅读,从中领会适合自己成长的智慧。
作为读者,我从本书中领悟到了名师之路的哪些方法呢?
最基础的一点,天道酬勤,名师之路离不开勤奋。李老师在名师之路上笔耕不辍,近几年完成出版的关于中小学书法的系列书籍达到10部。以个人独著类为例,2007年9月开始编写,2008年3月出版的《中小学书法训练技巧》;2012年3月撰写,2013年9月出版的37万余字的《中小学书法教学法》;2011年8月撰写,2016年6月出版的22万字的《中小学书法理论知识趣谈》等,高产的背后是日夜的付出,正如李老师所说“每天坚持长达8小时以上的撰写时间”。其实日常书法教学占据了李老师大量的时间,时间不够怎么办?只能挤!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过:我做的文章,大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完成。而李老师则是“一夜灯花几度红,奇思常伴夜色来”,他只能利用晚上写稿,一直写到很困,写到筋疲力尽,甚至没有力气洗澡、拉窗帘,这才倒头睡下。所以这世上真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除了勤奋,李老师还善于反思,既反思成功,也反思失败;李老师还做有心人,了解研究相关政策,提前做好十几年各种材料的留稿留档,这说明他具有规划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躺在功劳簿上,永远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才使得李老师能从完成物理专业、英语教师、大学书法教师、中小学书法教师等一系列身份转换。此外,李老师文字语言是通俗的,善用比拟,比如谈写书的心得,将主题比作菜系,将内容比作菜品,将内容是否能完成比作原材料是否能买到;将书的框架比作房子架构,内容比作装修,装修随时可以修改,但是房子框子你却调整不了,等等。这种比喻可谓贴切。
以上均是我从《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学习的成功经验,但是绝非全部。不知不觉本文已经几千字了,再说难免有剧透之嫌,就此打住吧。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还得自己亲自去尝一尝。诸位读者朋友还是应该买来此书,自己阅读。总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小学书法名师之路》为广大教师读者指明了名师成长之路,能汲取多少营养,还得看读者的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