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1年11月25日)

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造更加关注,比如刻字,它能给石头增色,也能给石头赋予文化内涵,反过来,石头的肌理与刀味又给笔墨增添了新的审美特征。
作为书法教师,每当看到石头刻字,我总会不自觉地多看几眼,欣赏其中的美。

很多石头刻字,石与字内容合拍、比例得当、色调协调,风格类似,整体与环境交融,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那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但有时也看到一些刻石不尽如人意,有的文字书写有误;有的书法水平不堪入目;有的文字内容与场景及面对的观赏人群不相符;有的字体在粗细、大小、风格上与石头的特质、位置、比例不协调;有的刻字颜色与石头、环境色调格格不入;有的字原本在纸上精彩无比,但不适合作为石刻;有的生搬硬套古代不同书法家不同风格的字。

这块石刻,我猜第一个字应为“书”字,但字底部分的写法值得商榷,里面的两横用两撇替代,从古代哪家碑帖中出来,我不太了解,但作为近二十年前才兴建的公共场所--深圳碧海湾公园的石刻,面对老百姓是否有必要这样写?

“饮酒和陶诗”,草法过于减省,“饮”字食字旁值得商榷,“酒”字用这样的草法似乎弄巧成拙,古代“酒”字这种行草写法为极少数,右边部分本来横画就多,容易雷同,这倒好,还把头上全改为横,更加显得死板。“陶”与“诗”本来左偏旁不同,但都用草写,最后近乎雷同。“陶”字内“缶”部的草法也有待商榷。

这一块石刻,我一眼就反感,可能个人的审美不同,反正我不喜欢。字放得太大,看起来太霸道。本来一块有两个层次的、好好的石头,这么一弄,石头的自然美也荡然无存了,多可惜呀。这样的石刻,现实中见到的不少。
刻字跟纹身一样,搞得好,是锦上添花,搞得不好,是毁容!